习近平同美国副总统简短交谈

在工夫论方面,他提出了心统性情变化气质等重要命题。

近世以来,在西方帝国主义船坚炮利的侵略下,中国人为避免亡国灭种的命运,被迫不断反省自己的传统,从最初的器物变革,到后来的制度变革,一直到最后的文化变革,中国人最终将落后的原因归结为自己的文化传统。沃格林的困惑相当有意义地表明:中国几千年的思想传统完全拥有自己独立的问题和展开道路。

习近平同美国副总统简短交谈

沃格林在早年时期尚执著于西方中心论,认为中国的存在的飞跃与希腊和希伯来相比并不彻底,仍然残留着神话和宇宙论帝国的痕迹。随着中国哲学被北大和清华等现代大学纳入学科编制,中国哲学在文化和制度两个方面都取得了相当程度的自主性。促成这种飞跃的,在希腊是以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等为代表的哲学家,在希伯来是以先知为代表的启示神学,在中国则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面对这一无可逃避的历史必然性或命运,中国人的这一选择,不管是被迫还是自愿,在那个特定的时代都具有无可置疑的正当性。稍稍追溯中国哲学的发展历史,就不难发现:中国哲学一百多年的学科建构历史,恰恰跟中国一百多年的救亡图存历史密切相关。

但是这种进步给中国哲学这门学科所带来的却不是自信,而是一种深刻的焦虑感。在新文化运动之后,以冯友兰两卷本的《中国哲学史》为标志,中国学者开始自觉地建构中国人自己的哲学和哲学史。儒家的人禽之辨、人物之辨主要就是强调人不同于其他的物,也不同于其他的动物,人是有意识、有目的道德性存在。

事实上,在儒家传统中,德首先是对从政者的要求。实际上,仁爱的根本上是来源于人的同情心。天地之帅,吾其性的说法,也有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著名论断。人们很难设想没有道德的人能制造出一部好的法律,也很难设想一群无德的人能秉公执法。

04 适度及协和 如何处理事物及其关系,儒家有两个著名的既是方法又是美德的原则,一个叫中庸,一个叫和而不同。中国最古老的一部经书《尚书》,它的开篇《尧典》,就有协和万邦的说法,倡导众多族群和国家的协调及和睦相处。

习近平同美国副总统简短交谈

虽然孔子有时也有感叹,也有自嘲,但他从不后悔他的选择。简帛《五行》篇说的爱父,其继爱人,仁也,也是这个意思。孔子对人类的自觉,对士的自觉,对儒的自觉,都体现了他的这种强烈情怀。作为生命的学问,儒家首先是一种信仰之学。

儒家对法律的看法确实有些消极,但它的为政以德原则上不能说是错的。儒家提出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仁爱主张,更是从自我实现的愿望出发进而去成就他人。一个人如果能无限地扩充和发挥他自己的心性,他就能够体天下之物。按照张载的意思,自我与他人都是兄弟同胞关系,我与万物是同类。

规范这五种关系的伦理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兄弟有悌和朋友有信。《礼记·标记》中记载孔子的话说:中心憯怛,爱人之仁也。

习近平同美国副总统简短交谈

其实,儒家也有己之所欲、施之于人的仁爱立场。从根源上说,人类是天创生的(天生人),人类的本性来源于天命。

这是儒家把自我与社会和政治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一贯性政治思维和信念。在儒家众多的伦理道德目标中,仁称得上是最具代表性的普遍价值。同墨家的兼爱和基督教的博爱相比,儒家的仁因与孝的紧密关系,常常被认为是有差等的爱,不如前两者普遍。儒家相信,只要为政者是以身作则的有德者,他们就能感化社会,使大众心悦诚服从善如流。孔子具有超验世界的情感和体验。二是儒家把民众视之为邦国的根本(即民本)。

太是至高无上,太和即最高的和谐。圣王和治者作为天之子遵从天意,说到底就是遵从民意。

与此对立的方式则是过分和不及,两者都是极端和片面。这种共同之爱的核心是以根源于自我的同情心为动力,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为根本原则。

从活动上说,人类要在社会实践中实现天地赋予给自己的美德(与天地合其德),完成自己的使命和责任。孟子设想的场景很恰当地说明了人的同情心:一个人突然发现一个无知的小孩有坠入深井的危险,他油然产生了怵惕恻隐之心。

在现代社会政治生活中,对政治人物的道德要求也是很高的。孔子批评的狂者和狷者,狂者是冒进,狷者是畏缩不前,只有不同于两者的中行才是最好的行为方式。孔子既关注个人自我生命的充实,同时也关注着人类共同良好生活的建立。进入专题: 儒家 生命学问 孔子 。

儒家常常把人作为万物之秀者、灵者和贵者加以赞颂,要求人最大限度地发挥他的独特本性,完成天赋予给他的使命。郭店竹简《语丛(三)》还有爱亲则其方爱人的说法。

七是儒家提出了以个人修身为基础的修养论和知行论。许多伟大的儒者,包括孔子在内,他们为什么反而不能当官发财,恰恰是因为他们有原则,有信念。

五是儒家强调为政者要勇于承担一切政治责任(如说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儒家的人格理想论、尽心、尽性论和修养论等,目的都是让人按照他的真正本质而存在。

这可以体现在人与自然和万物的关系上,体现在人与社会、族群与族群的关系上,也可以体现在一个人的身心上。对儒家来说,法律和政令充其量是不得已而用之的辅助性手段。儒家需要政治机会,需要以此来实现他们的理念。孔子是这一学问的开创者,孟子、荀子、董仲舒、韩愈、朱熹、王阳明、梁漱溟等都是光大和实践这一学问的典范人物。

儒家的养心主要体现为道德上的自我充实和自我完善。从春秋开始,儒家就建立起了天人同德、天人同志的生命理性。

单就君臣、父子两伦而言,儒家一般主张君臣、父子的双向义务,但更多的是强调臣对于君的忠和子对于父的孝。儒家的仁爱伦理,既是尊重他人,同时又是成就他人,这是对人类不同共同体都适用的普遍价值。

朱熹解释中道说:所谓中道者,乃即事物自有个恰好底道理,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若说民意是民主政治基础的话,那么在儒家那里,比民本论更基础的政治思维就是民意论。

上一篇:中美元首外交,习近平多次阐明台湾问题中方原则立场
下一篇:独家视频丨习近平举行仪式欢迎蒙古国总统访华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